主要季節:出現於台灣的有 4 屬 21 種。每年 3 、 4 月間隨著海水溫度升高,這些飛魚會跟著黑潮成群洄游到台灣南部的屏東、恆春以及台東、花蓮等東部海域; 6 ~ 7 月間則出沒在龜山島、彭佳嶼等海域。
飛魚的特徵
體態修長,稍稍側扁,長度一般為45厘米。吻短,口小,眼大。胸鰭發達如翼,腹鰭也比較發達,尾鰭的下葉要比上葉長。由尾部迅速擺動,可達到極大的速度,然後躍出水面,張開胸鰭,可滑行百米以上的距離。
飛魚的生態
飛魚為暖水性上層魚類,喜歡群集洄游,以浮游生物為食。與其他頜針魚科一樣,通常生活於海面表層。繁殖期間,會集中於海面的浮藻類或任何漂浮物產卵。
飛魚生活於熱帶及亞熱帶、有洄游習性的魚類,之所以被稱為「飛」魚,是因為這類魚躍出水面時彷彿在飛翔,因此而得名。台灣常見的飛魚身體呈紡鐘形,胸鰭特別發達且長,鰭條間僅有薄膜相連,卻沒有肌肉和骨骼支撐,演化近似鳥類的翅膀。這種胸鰭不像鳥類具有鼓動空氣使身體向上提昇的能力,僅有滑翔的功能。這是飛魚在生存競爭的天擇壓力下,所演化出來的適應方式,當牠們被掠奪者包括鬼頭刀、鰹魚、旗魚、海豚、黑鮪魚追逐,受驚時會躍出水面,胸鰭張開,並可以在空中滑翔一段時間。牠們躍出水面以後,依然會像在水中擺動尾部,因此飛魚在空中會以呈「S」形在空中擺動。由於飛魚是群居性的魚類,因此通常牠們是一群躍出水面。
下方連結為鬼頭刀獵食飛魚
(附上鬼頭刀料理昇華方式https://055langouste.wordpress.com/2018/06/06/%E9%AC%BC%E9%A0%AD%E5%88%80%E6%96%99%E7%90%86%E6%98%87%E8%8F%AF%E7%A5%95%E6%8A%80%E5%A4%A7%E5%85%AC%E9%96%8B/)
下方連結為旗魚獵食飛魚
分辨與挑選方式
飛魚特徵明顯不難分辨。
形體完整,眼珠透徹明亮,魚體有彈性不軟爛,無腥臭味。
處理方式
將飛魚沿中骨開背去除內臟、魚鰓。
厚工一點可以將魚刺拔除,或是皮不斷直接骨切處理。
保存方式
將切好的魚塊用廚房紙巾或濕紙巾包覆,裹上密閉的保鮮膜,放入冷藏(4~7度),可存放約2天。
冷凍就直接將魚塊裹上保鮮膜(越緊越好),最少可保存7天。
冷凍就直接將魚塊裹上保鮮膜(越緊越好),最少可保存7天。
調好10%鹽冰水,將整隻魚浸泡過水後,再冷藏空間(4~7度)吊起,或盡量讓魚體接觸冷空氣(拿個盤子,放些竹籤,盡量讓魚體懸空)。做一夜干,也可以低溫小火烤至半熟,方便存放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我們將會分享更多料裡技術與更多海鮮食材知識
接收即時訊息可以到我們粉專案個讚 : 055龍哥斯特
想看更多魚類處理影片也可以至youtube頻道觀賞: 龍哥斯特 ←記得按訂閱哦!!
若有料理上的問題可以加我們的 LINE@ ID: @mvh0020h
留言
張貼留言